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热点 > 建筑话题 >

邹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6-07-29 17:10

时间:2016年5月4日
地点:清华大学
采访人:张萌  世界之旅
受访人:邹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邹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月4日,晴,28℃
尽管清华早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也阻挡不了夏日的热浪。
今天,采访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邹欢副教授,
 
 
- 法国初印象 -
 
法国似乎对于大多数建筑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开启“设计职业生涯”国度。历史的悠久,丰富的文化,众多的建筑古迹遗存,这里有太多值得去品读的事物。
 
谈起对于法国的印象,老师说:“到法国肯定要去看巴黎。巴黎的特点在于它是非常完整,规划非常好的城市。巴黎是花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中心。这个城市经历了数次战争,之后重建,九十年代开始的复兴。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格局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学习规划和建筑都应该去看看的。沿着塞纳河,一路走下去,从卢浮宫,经过奥赛,到埃菲尔铁塔。很多历史建筑,现在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有名的。在巴黎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抓住机会可以多体会这个城市,再体会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建筑之间是互相关联,存在着一种对话的关系,非常有趣。“
 
如果一定要在巴黎众多建筑里选一个最中意的项目,老师选择了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他说:“这是很有活力的一个街区。它融入到城市里面,所带动的城市街区生活是非常有意思的。”
 
 
- 法兰西的艺术与建筑 -
 
巴黎作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在街头随处可见街头画家、演奏家、歌手,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里聚集。艺术细胞渗透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建筑物之中。那么,艺术的思潮对建筑有什么影响?
老师解答到:“在法国对传统来讲,他们把建筑归在艺术类,知道1968年以后,建筑专业才从巴黎美术学院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职业学科。一直到现在这个职业学科的管理、建筑系、建筑学院还是归在文化部里管理。而且其他的工科和学校是归在教育部,或者是建设部、装备部。所以在传统意义上讲建筑是被列为艺术范畴之内的,但又不全是作为绘画雕塑的作品。1968年以后有一些改革,巴黎建筑学院的风格也都不一样。秉承的传统、教学理念、设计理念都不一样。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巴黎对于艺术和建筑的关联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法国有一个法律规定,所有的公共建筑,公共建设工程,都必须拿出1%的项目投资预算做一个艺术设计。可以是挂一幅画,弄一座雕塑,也可以是其他的艺术作品,但必须是艺术委员会、投资方或者建筑师,共同选出一位艺术家,有时也会通过竞标的方式,请一位艺术家来完成一个艺术设计。这已经成为一个法律的规定,所以在法国每一个公共建筑中都可以发现一个有名的建筑家做一个雕塑,或者现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也融入到里面。可以是一个灯光的设计,亦或是装饰艺术的设计。这些东西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这些设计,于是,在看公共建筑的时候会感受到艺术和建筑是融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希望同学参观的时候要留心,有些时不经意间看到东西,可能是非常有名的艺术家的设计。”
 
 老师的话音未落,我就在想,法国大概是全世界把建筑与艺术融合的最好的一个国家吧。老师接着说:“在法国是艺术之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很多现代艺术思潮是从那里发行的。法国把艺术变成一个传统,变成一个城市的必需品。北京现在也在做一些公共艺术,公共环境,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法国非常自然地把艺术变成城市的一部分,融合的非常好,需要我们多留心观察。现代艺术家聚集在巴黎,形成印象派,立体主义,对整个世界的艺术影响非常大。也是因为所有艺术家、思潮汇聚到一起,互相碰撞影响,它能够更有活力。当代艺术也是这样,现在提起学艺术,很多人都想到去巴黎,巴黎有这样一个氛围,环境,能够提供更鲜活的思想。而且当代艺术对于法国的影响,它强调个性化,创造性。在法国你能看到很多新奇、不容易接受的东西。这里鼓励发散性思维,鼓励独立,鼓励自由的发挥。在建筑设计上,建筑师的风格就是不一样,每一个创作都不一样,别出心裁。非常好的一点是别出心裁,创新的东西又是和严谨,科学规划的整体结合在一起。城市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有一整套系统的过程,在规划的时候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从技术、从交通、环境和城市整体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详细的思考。到了单体的时候又考验建筑师的创新,这两个达成一个平衡,不会乱,如果一味强调创新与众不同,就会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东西,合城市的关系就不好。但是在法国巴黎,感觉非常舒服,就是有这思想在控制。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很好的发展城市建设呢?老师说:“实际上法国很早就开始做历史文化保护的事情了。世界文化遗产,历史遗产保护,很多概念都是从法国出来的,像比较有名的建筑师,从他们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法国把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塞纳河边上的历史建筑是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形成了一套详尽的做法和规定。但是巴黎不是一个“不动”的巴黎,我们在巴黎参观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的建筑,这些新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建筑是融合在一起的,在一个街区里面又有历史保护建筑,又有新的建筑。但是新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建筑的关系式处理的非常好的。因为他有一整套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定。这方面的一些严格的管理。新的建筑怎么做,怎么和老建筑对话,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关系,产生什么样的街区形态,都是进行仔细研究的。所以同学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现一个很新奇的东西,在一个很老的建筑旁边,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新旧的对比和非常有趣的对话。他不是完全对比也不一定是完全和谐,他是有一个有趣的对话关系在里面”。
 
- 建筑留学不一定去美国 -
 
老师曾在法国国立巴黎维尔曼建筑学院进修,于是我很好奇的问:“您在进修过程中,跟国内相比在国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老师说道:“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建筑需要有参观体验,对真实环境、真实空间进行切身实地的体验。然而,留学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一直在书本上看到的著名的建筑。我们学建筑史时会了解到有很多著名建筑,但仅限于书本上很小的图片。当你置身现场,那种震撼、那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是对学建筑这种体验非常好的帮助。”
 
据统计,建筑学专业学生在面临毕业时有16.5%人会选择继续深造,而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学,于是,我不禁好奇起来,究竟国内建院与国外建院的建筑教育最大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留学。(延伸阅读>>>来自60所学校2775名学生的建筑教育数据统计)
 
“建筑教育上因人而异,各个学校、各个国家的特点不一样。现在建筑教育这些年,大家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往更广阔的方面发展。要说简单的做一个区别,并不是太好做。我们现在国内建筑教育也在不断和国外交流,在学习。包括国外一些学校也在和我们学习。要说从学生这方面来看,我们的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对社会、对生活的观众能力比较差一点。这跟我们大的教育背景有关系。我们从小大的教育都是给予式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欠缺。有句话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国外学习,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去找,去发现,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国外同样年纪学建筑的学生做一个方案是时候他们的关注点是社会、人文、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部分。”
 
中国的学生很善于用平面展现设计理念和建筑结构,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力稍显逊色。那么,除了校园中接受系统教育之外,还应该做哪些功课有助于能力的提升?老师认为加强自己空间环境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很多学生做设计对真实的空间环境,对人真实置身其中的感受比较淡漠。学习阶段,打开眼界去看,去体会,去体验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经历。
 
 
 
- 读书与读建筑是两回事 -
 
然而,在真是空间里如何正确的看建筑,也是困扰了不少建筑专业的学生,清华大学建院江昊懋同学有话说:“在这个信息时代,获取建筑照片乃至图片都已经成为了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亲身实地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是建筑系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但是具体怎么看,却是更为实际且重要的问题。建筑系学生不是观光客,不只是去凑个热闹、拍些照片就能了事。"
 
面对这样的疑问,老师说道:“对于初学建筑,如何去看,如何去体会是一个困扰。首先要做好功课,包括建筑本身、建筑背景,历史、环境,以及建筑史相关的东西,充分了解。以萨伏伊别墅为例,如果单独去看萨伏伊别墅可能看不出特别的,但是把这个建筑放在当时的年代,它所处的环境,你就会发现它的非凡之处。在古典主义的影响下,那时候所有建筑师秉承古典主义在做建筑,就比如当时的窗户都是竖向的,比例、构图来看都是最符合当时的审美。而柯布则突破思想束缚,做出了横向的窗户,这是非常离经叛道的。他的思想就是结合材料、结构,所能达到把原来竖向的画风改变过来,能让建筑形成水平的构图的特点,把整个房子架起来,把空间开放出来。今天看来这些手法都不足为奇,但在当时背景下却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他把现代建筑的几个要素在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接着老师又提到:“当你置身现场时应该放下一些东西,不要被文字资料所束缚,全身心的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实、最鲜活的。手绘或者拍照这些是辅助手段。手绘有利于全面感受这个建筑,感受这个空间。因为你是在观察,在提升,在概括,再一次表现出来,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最后老师向建筑生们分享了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看、多体会、多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