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热点 > 建筑话题 >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2016-07-29 15:21

青山周平:80后日本青年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兼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现任北方工业大学讲师。因在一档家装改造节目出色的表现而被人们所熟知,让局促的胡同大杂院重现活力。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他,完全融入了本地生活。因俊朗的面容以及他谦逊的人格魅力而迷倒众多建筑学子,被评为又帅又暖的设计师。他说:“「家」是情感、是记忆、是味道。”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不仅自然萌,骨子里还透着股童真劲儿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居住在四九城的深处,坐在胡同里喝着北冰洋,享受这里人与人「重叠」式的生活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长相酷似小栗旬
 
采访时间:2015年12月10日
采访人:Kevin  北京凯欣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世界之旅)
受访人: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北方工业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1、您200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是如何想到要来中国进一步深造,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
我所在的学院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跨学科的学院,集合了法律、建筑、城市规划、社会等各种各样的学科。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不能算是东京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
当时的自己比较年轻,对于未来比较迷茫。因为在欧洲有过一段时间的留学经历,毕业后找工作就在欧洲和日本之间犹豫不决。同时,对中国很关注,也比较感兴趣。当时中国的国家体育场(鸟巢)、CCTV总部大楼等现代建筑正在建造之中,相关建筑师的文章在媒体上报道很多,引起了我对中国的好奇心。究竟中国的社会是什么样、城市有什么。加之,机缘巧合下作为实习生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半年之久。逐渐发现中国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来讲发展空间的是巨大的。而欧洲更适合学习深造,作为一个亚洲人在那边发展可能不会很容易。同时,很感谢一位日本建筑师前辈在2005年给我的建议。前辈说:“你留在北京不是很好吗?” 于是,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中国北京。
我最终的目标是设计好的建筑,诠释新概念的建筑。我认为为了达成目标,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对建筑设计本身的掌控力,一个是理论研究能力。在清华读博之前,我在日本有过7年多的工作经历,每天画图、去工地、与甲方交谈,积累了不少的实操经验。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论方面的事情。于是,想要回归校园进一步研究理论,给自己“充电”。我希望是一段时间沉下心来研究做理论,一段时间实施新的想法,如此反复循环,实践与理论相平衡。
 
2、您在日本和中国都有过进修的经历,您认为中日两国在建筑教育最大差异是什么?
最大的差异在于建筑学院教育体系的差别。日本一般是工学部里面有建筑学科,建筑学科下有设计、结构、历史、环境,四大类。三年是综合性学习,最后一年才会选择主研究方向。四年之后,有的会选择毕业,有的会继续读研究生,进一步研究自己的课题。而中国的建筑学院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学院。一般中国的建筑学院是没有结构专业的,通常结构专业会被划分在土木工程学院中。因此,中国的建筑教育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之间的交集比较少,都是在工作之后,才将两者结合。日本的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专业不管是从学生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是在同一个体系里,关系紧密。
最近的现代建筑比较注重结构方面。如何用新的结构去实现新的想法或者完成新的造型。以妹岛和世为例,如果她的作品里没有好的结构设计,许多设想也是无法实现的。换而言之,日本的结构设计师接触过建筑设计,可能和中国土木工程专业里结构设计师,对建筑理论上的了解是不一样。
 
 
3、现在您在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在中国教书的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中日学生在建筑求学的路上又有哪些不同的关注点?
我在日本没有过教书经验,所以两者之间不好比较。实际北京的建筑院校之间建筑教育方式都不太一样。以清华建筑学院和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北方工业大学倾向于培养技术型建筑师,画图制图能力非常强,将来在设计院里会在一线完成实质性工作。清华可能更偏向于培养有个性的建筑师。
如果跟日本的建筑生来作比较,中国的建筑生毕业之后基本上都会选择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或者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日本的建筑生则是选择了其他行业。这是由于日本地理地形以及近年来社会变化引起的,没有那么多建筑要做,行业需求变小了,建筑师的发挥余地也变得有限,建筑生开始会担心将来如何“养活”自己。
其实,建筑学不单纯是学习技术或是表面的东西,而是注重思维方式的学习。我们从建筑学中学会了思考人和社会是怎样联系的,空间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等等。这样的思维方式及模式是可以应用在许多行业中,比如广告创意。经济、艺术等其他学科不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
 
4、您曾主编过杂志《知日·家宅》特集,呈现出日本人的私密生活空间——“家”的秘密。另外您本人也在中国北京的南锣鼓巷有着7㎡住宅的改造项目,是什么原因让您钟爱“家”的主题?
其实没有特别追求“家”的主题。只是觉得“家”与“房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很有趣。虽然它们的本意是一样的。但是,房子是物体的空间,是居室、庭院、围墙这些物化的范围。而“家”的内涵要丰富的多,是指现在、过去、未来,很多看不见的事物。比如父母做饭的味道,儿时在胡同玩耍的记忆等等。“家”的范围实际上要比房子的范围大。“家”对于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概念都不一样。如果你住在高层住宅区,这时“家”和“房子”的范围有可能是重合的,它的范围就不大。像我住在胡同里,这时的“家”的范围远比“房子”大。胡同里除了居所之外,还有公共设施、同院的邻居,这时“家”概念比较大比较模糊。所以,“家”与“房子”的关系差别是随着时间、社会、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 青山周平曾这样描述在胡同里的生活:“在胡同里,沿路放着的椅子是自己的起居室,沿途的小吃店是自己的餐厅,邻居家的树是自己的庭院。‘这儿是自己的地儿,那儿是邻居的地儿’这些都没有清晰的界限。自己的生活空间,向周边区域暧昧自由地蔓延的感觉,这才是胡同生活空间的特色。”
 
 
5、妹岛和世在日本也有过很多住宅项目,她对“家”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一个替业主服务的一个小房子而已,她讲的是一种亲密生活。她在处理公共空间的时候,其实是有亲密的部分,是有感情的。您是如何看待妹岛和世对于“家”的理解?
我通过她的作品,发现她的感兴趣点是人与人的关系。妹岛的作品既有个人住宅项目,也有集合住宅项目。个人住宅中体现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集合住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她是如何将这些关系通过平面设计展现的?一般常见的是两室一厅的模式,仔细看她的平面设计,有些在传统平面设计中看不到的东西在她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她突破了传统格局下人为划定的卧室、起居室、厨房的概念,其空间设计包涵了她对社会、对家的理解。
 
6、您如何评价妹岛和世?
对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她的出现,改变了日本建筑师的特点。通过她更明确,白、细、轻这些概念。她与老师伊东丰雄研究方向一脉相承,都是试图从近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中脱离。
只是,妹岛和世把外界所认为日本建筑的特点,都纯粹化。日本现代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生的表达方式都受其影响。她的草图、方案、模型、工作方式等,学生们学习的对象。
 
7、2016年1月我们将要正式启动“寻师问筑”建筑游学项目,您能否给广大学生一些建议,他们要从什么角度去看日本的建筑?有哪些日本建筑是值得一看?
京都是值得深入了解的。在日本的茶室、庭院、寺庙中可以感受到日本建筑空间的概念,发现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特点的源头其实是藏于庙宇楼阁之中。
 
8、您曾在比利时、法国都有过留学经历,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旅行,您认为建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只看存在于书本之上的作品,是无法了解设计背后的缘由的。只是单纯的认为京都寺庙外观好看,而空间的意义在哪儿很难知晓。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要与当地的人和环境唇齿相依。旅行的特点就是,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可以感受不同环境下历史、文化的微妙差异,了解建筑设计背后的缘由。
 
9、最后,请您分享给建筑专业的学生们一句话。
不要忽略建筑历史、结构的重要性,这是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的基础。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先生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先生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先生与凯欣公司副总王新先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