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热点 > 建筑话题 >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字号+ 作者:吴尘 来源:未知 2016-09-09 10:28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Bjarke Ingels Group, 简称“BIG”,是由丹麦籍建筑师 Bjarke Ingels 在 2005 年创建的独立事务所。也像“BIG”这个独特的名字一样,在短短的 10 年间,BIG 的理念传遍世界,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建成的,在建的,还有刚刚中标的。
 
10 年,听起来不算短,但跟传统网络红人的出名速度是没法相比的。然而在建筑界,这样的速度可以算是飞快的,41 岁的 BI,在建筑师界可以说是很年轻,按照伦敦知名策展人,作家,评论家及顾问碧翠丝盖里里在采访中的说法就是,“you are pretty young for an architect – 40 years old.(采访于 2014 年)”,也就是“相当年轻”。尤其是在这个所谓“建筑师”繁多的 21 世纪,BI和他的团队,可以在短短 10 年的时间里脱颖而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建筑界网红”。
 
为什么 BIG 会这么“红”?这篇文章想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第一:BI 的性格特点以及段子手天赋,简称:人格魅力。第二,BIG 特有的建筑设计理念,独特有趣的思想。第三,就是表达这些理念的建筑了。当然,可能还会穿插一些 BI 有关的有趣小事。

人格魅力:
BI 的性格,至少曝光在建筑媒体之下的他,可以说是在不失建筑师的平和沉稳的同时,幽默风趣,颇有段子手的潜力。他也像许多“网红”一样,在宣传自己时,也参与了许多的演讲和采访。在这些视频中,尤其可以体现他的段子手天赋,仿佛自带逗比 bgm。言论犀利却又风趣。想必曾经看过他视频采访和 TED talk 的小伙伴们会有些许同感。
 
除此特质之外,Bjarke Ingels 对于自己理念的笃信和践行,与不断创新,相信自己,不断尝试的勇气,着实会让人感到佩服及感动。字字句句透出的自信,结合风趣幽默的谈吐,再加上“乌托邦”的理念,以及结合现代技术,勇于实现“梦想”,这种“现实主义乌托邦”的浪漫派精神,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感叹,这是真·建筑界新男神。
 
设计理念:
说是“设计理念”可能不尽然。更确切的可能是对设计境界的一种探寻,以及一种对实现美好“梦想”的追求。在 BI 的演讲中,“Evolution”一词,显得格外重要。密斯·凡德罗的现代主义革命“Less is More”的极简主义,到罗伯特文丘里崇尚丰富性和矛盾性的“Less Is Bore”的“反革命”,甚至是飞利浦强森戏谑“I am a whore”。这些都是伟大的“建筑英雄”们掀起的建筑革命。无不是对原有形式的叛逆。正所谓“Revolution”。而 BIG 理念里最基本的,并非是这种“革”,而是去掉这 R 的演进:Evolution。 称为“Yes is More”,是就是更多。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Bjarke Ingels is a ‘yes man.’ He rises to the challenge of just about any demand, be it reasonable or otherwise, with an unqualified ‘yes.’ This fuels his ambition to absorb all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surrounding a project and to turn them into back-bending forms that disarm the opposition.” 
— Bjarke Ingels, 2012
 
以自我的调整,适应与即兴发挥,通过混乱和机会在现实世界的偶然事件,去学习,去演进,去发展。不畏惧去尝试全新的事物。同时,以这种方式去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便也会使得论述显得更加有理有据,逻辑化。 BI 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加恰当的描述了建筑设计发展的过程,而达尔文的进化树,则更形象的表述了一个建筑方案的发展。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包裹在“Yes is More”下面的,则是更加具体的设计理念。像我们最熟悉的“Hedonistic Sustainability”,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欢快的方式,正是 BI 为人们所熟知的建筑特点之一,也是他面对现代生活需求,而演化出的全新的“绿色”方式。
 
打破人们对日常“Sustainability”的看法,好像所有环保绿色低碳,都是要牺牲生活本身才能达到的“Hurt to good”。而 BIG 所强调的,正是与此相反的 Sustainable for good。绿色低碳的生活,并非是对生活的剥削,而是可以为生活锦上添花的,以人为本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
 
因此,“Sustainability”也变成了对建筑师的一种考验(Design Challenge)。运用所现有的资源,科技,将设计融入其中,去演进,去发展。也像 BI 自己所践行的那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是对科技的机械使用,也不是单单满足外观的好看或是简单的功能,而是结合建筑师的创造力与对未来的美好梦想,对梦想的实现的愿望,是结合 2D 与 3D 的,甚至是 4D 的,从感官上,去创造,去完善的,对生活的最好诠释,是一种对于“生态系统”的创造,对梦想的创造。
 
“If it should be in simple term, I think,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bout the realizing of our dream”
— Bjarke Ingels, 2012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BI 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梦想家。从 2012 年底的 Designboom 对 Bjarke Ingels 的采访中得知,BI是一名科幻小说的死忠饭。他喜欢科幻小说,或是因为科幻小说对外来的畅想,从思考事物的变迁,新的需求,新的挑战与可能性,或许便可以得知什么是真正为人们所渴望、所需要的。“科幻小说就是对未来的预言”。这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的。Bjarke Ingels 的另外一个设计理念,或许就是融合这种对未来的畅想,以及对提高人生活质量的渴望。就 BI 自己的说法,这个理念叫做“Architectural Alchemy”,建筑炼金学。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融合基本建筑元素与功能,同时创造更好价值的做法。
 
对于这个概念,BI 还曾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在 2015 年 1 月份的 Dezeen 中写到“architecture should be more like Minecraft.”Minecraft 的游戏我想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 BI 便认为,这种“给每个人赋予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可能”的方式,正是未来建筑所需要达到的。
 
“Architecture must become Worldcraft, the craft of making our world, where ou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doesn't limit us but rather enables us to turn surreal dreams into inhabitable space. To turn fiction into fact.”
— Bjarke Ingels,2015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科技与知识并不是限制我们,而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我们曾经超现实主义的梦想可以变为我们生活环境空间中的现实。建筑将成为世界人民用双手所创造的“worldcraft”,有一天那些科幻或许真的能为现实。建筑有改变现实的力量。
 
“The beauty is that architecture not only allows you to dream stuff up. It also allows you to alter the facts.”
 
— Bjarke Ingels, 2015
 
这未来建筑的设计,并不一定只能局限于一个想法当中,而是相反的,可以同时融合许多 ideas,结合多种功能,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成为专门为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们和需求而设计的“特殊定制”。就像炼金术一样,结合多种不同元素,组成全新的,innovative 的事物,从而使得这一样事物具备各种元素的优点。而敢于去尝试,敢于寻求答案特解而不是通解,敢于去探索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则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应担去承担的责任与风险。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建筑实例
 
BIG 的许多设计中,都融合了他所提倡的理念。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山型住宅(MountainDwellings),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山型住宅可以说是 BIG 成立初期,最早的项目之一。就位于 BI 自己的公寓所在的 VM 住宅北侧。结合了公共停车场空间和住宅为一体,如创造一个自然景观,停车场化身成一座山,而居住的房屋,则如山上留下的瀑布一般,有花园,有草坪 也有屋顶阁楼的优美景色。
 
在山型住宅,人们不用再纠结于选择城市交通便利的住宅,还是乡村的花园住宅,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同时拥有。整个停车场空间全部是自然通风,墙壁上多孔的壁画,为自然通风提供了通道。整个停车场外墙,是一副硕大的 3000㎡喜马拉雅山壁画。 从停车场到住宅的过程像一场旅行,从穿梭于车与颜色的宇宙,沿着渐变的木质内墙,延伸到屋外的花园。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雨水积攒在屋顶,滋养着植物,形成连绵不断的花园。四季变换的植物,也为整个建筑带来别样的风味。Mountain Dwelling 成功的融合了多种建筑形式与元素的同时,屋顶的植物形成了绿色屋顶(Green Roof),这也是健康城市的一大重要元素。绿色屋顶可以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和室内热量流失,因而降低制冷以及制热需求,同时可以净化空气,减少水源及土壤流失(run off),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优势。正所谓“欢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活其实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
 
同样位于哥本哈根的 8 住宅(8House),也是 BIG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结合商店,公寓,办公楼为一体。所有的功能都被放置于最合适的位置。被拉扯的形状为大面积的采光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绵延贯穿整栋楼的屋顶通道,将各个功能联系到一起的同时,连接了公共生活(Public Life)与工作生活等生活方式。
 
原本只能发生在地面的“Public Life”被延伸到了各个楼层,各个功能区,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这样大型的环廊连到一起。将平面的活动,变成了 3D 空间的立体活动,不仅仅是房屋的连接,同时也是建筑设施的连接。形成了一个环形的街区,也形成了生活方式之间的碰撞与互动(“Clash of Life Form”)。空隙中的大面积绿化,结合屋顶的绿化,化解了“City House”和“County House”不能一同拥有的矛盾,同时形成了有助于健康城市发展的绿色屋顶。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同时融合“Hedonistic Sustainability”快乐的可持续与“Architectural Alchemy”建筑的炼金术,体现了 BI 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也展现了“Yes is More”敢于尝试创新,面对并解决多重困难(multiple challenges)的精神的,这极具 BIG 代表性的设计,非哥本哈根的“Amager Bakke Waste To Energy”plant 阿迈厄岛垃圾焚烧能源站莫属。这是一个融合垃圾焚烧站(可将垃圾焚烧后转化为能源)与公共滑雪场为一体的公共建筑。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love about architecture is that it i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urning fictioninto fact"
— Bjarke Ingels, 2012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听起来好像建筑设计中的科幻小说一样,将一座滑雪场建在地势低平的丹麦,还是在一座垃圾焚烧厂上面。然而 BIG 却做到了。整个建筑被设计成了山的形状,好像是把滑雪圣地的雪山的一角,原封不动的整个传送到了(人民喜爱滑雪然而自己的国家却没有雪山 flatas hell 的)丹麦市郊。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垃圾焚烧站的高度,刚好是市区中高度最高的,而在冬季气候寒冷多雪的丹麦,建造一座人们都喜爱的“公共设施”,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结合垃圾焚烧站与滑雪的公共设施,不仅仅打破了人们对以往“public utility building”,公共服务建筑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与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所有焚烧的垃圾提供能源所产生的气体全部是无毒的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绿色循环,住家为工厂提供焚烧所需“燃料”,工厂则为住家提供生活所需的电力。
 
 
值得一提的是,丹麦垃圾年回收率达到了 96%(而芝加哥只有 15%),其中 42%被回收再利用,剩下的 54%,则会被送到像 BIG 设计的这样的垃圾能源站,用来产生电力与热力。建筑办公区域的外墙是由回收塑料所制成的器皿,用来种绿色植物,雨水流过外墙,便可以滋养这些植物。最终形成四季多变的绿色景观,同时也可以在夏季提供天然的阴影,成为绿色隔离体,降低室内制冷能耗。
 
 
一项有趣的小设计,是在烟囱的部位设置了一个储存区域,当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积攒到100kg 时,烟囱口部便会对气体试压,最后会放出一个烟圈儿(Smoke Ring)。然而,就像 BI 自己说的那样“BIG never make any design decisions just for fun”,不会仅仅因为好玩儿而对设计做出决定。这样有趣的“烟圈儿景观”,可以潜移默化让人们知道每时每刻自己所使用的能源,到底排放了多少的二氧化碳。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Turning dreams into concrete reality with brick and mortar, architecture is the canvas for thestories of our life”
— Bjarke Ingels, 2015
 
城市的发展不应当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消耗,而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或是说,建筑本身,就应当是对生态系统的创造。建筑应当不仅仅是满足现有的生活,而是应当引领生活。
 
Yes is More,暂不说它是否完全正确,真实也好,作秀也好。亦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但是敢于尝试与探索的精神,敢于承担身为“21 世纪建筑师”责任的勇气,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乐于去寻求可能性的热忱,着实是值得年轻一代的我们所学习的。
 
BIG 之所以火,不仅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创新的设计形式,更多的,或许是因为那些藏在设计背后,对于“梦想”定义。“乌托邦”,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笑话,而是可以成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部分。就像“科技改变生活”一样,建筑,便是这美好生活与科技的载体,是创造和融合其中元素最重要的环境本身。或许,不忘初心,才是坚持某件事情的动力。
 
“If it should be simple term, I think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bout the realizing of our dreams. In a way as an architect, what you do is you try to take your dreams and turn them into reality. They become just as real as the everyday stuff. What is completely wild imagination, somehow petrifies into being”
— Bjarke Ingels, 2015
 
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梦想就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次次将“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或许也是对于“Evolution”最好的解释。从不可能,克服万难,到可能的过程。这也是建筑所具备的的力量。
 
“This is how things are, and this, sort of reality transforming power, is pretty fascinating.”
— Bjarke Ingels, 2015
 
解读建筑界“网红”:BIG 为什么这么火
 
Interesting Stories of Bjarke Ingels:
 
当初 BI 为什么要学建筑设计?BI 当时的回答是:他小时候喜欢画漫画,而漫画儿画的都是小人儿,他想更好的画画场景啊!所以就学了画场景的建筑设计。(搞甚?!……至于 BI 的画技提高了多少,我想小伙伴们应该可以从文中的配图看出来嗯嗯。当然,在画漫画的时候,着重的是用场景人物表达故事,而在学习了建筑学之后,则学会了如何用“故事”去表达建筑。
 
BIG 出了一本叫做“Yes is More”的漫画书,讲解他们的设计案例,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有他们的“进化论”。小编觉得这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谈不上是安利,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去查来看。亦或是私信小编,也不是不行的。
 
以下是正式安利:
咳咳。你想去北欧亲眼看看 BI 的公寓 VM 住宅吗!你想亲身体验差点儿挡住 BI 公寓景观的开放式住宅 Mountain Dwelling 吗!你难道不想看看并亲自数数垃圾焚烧能源滑雪场烟囱吹出的smoke ring 吗!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去北欧游学一趟呢?
 
请戳世界之旅北欧行程介绍: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10月去北欧看建筑
 
 
参考文章视频网址 Reference List:
1. http://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bjarke-ingels-of-big-architects-interview/
2. https://www.ted.com/talks/bjarke_ingels_hedonistic_sustainability
3. https://vimeo.com/50058231
4. http://www.archdaily.com/477737/ad-interviews-bjarke-ingels-big
5. http://www.archdaily.com/tag/bjarke-ingels
6. http://www.npr.org/2014/01/03/259117207/bjarke-ingels-an-architect-for-a-moment-or-an-era
7. http://www.dezeen.com/2016/04/22/bjarke-ingels-named-time-100-most-influential-people-2016-remkoolhaas-citation/
8. http://www.archdaily.com/787816/rem-koolhaas-and-bjarke-ingels-to-discuss-change-of-climate-at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congress-in-pamplona
9. http://time.com/4301248/bjarke-ingels-2016-time-100/
10. http://www.egonzehnder.com/the-focus-magazine/leaders-dialogue/other/challengers/bjarke-ingelsthe-alchemist.html
11. http://www.archdaily.com/477737/ad-interviews-bjarke-ingels-big
12. http://www.archdaily.com/477737/ad-interviews-bjarke-ingels-big
13. http://www.dezeen.com/tag/bjarke-ingels/
14. https://www.asla.org/ContentDetail.aspx?id=33674
15. http://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big-architects-national-gallery-of-greenland/
16. http://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new-google-campus-mountain-view-california-bjarke-ingelsgroup-big-thomas-heatherwick-studio-03-15-2016/
17. http://www.visitdenmark.com/guide/bjarke-ingels-denmark
18. http://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bjarke-ingels-of-big-architects-interview/
19. http://www.archdaily.com/396420/the-prince-bjarke-ingels-s-social-conspiracy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