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筑案例 > 建筑作品 >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6-09-25 14:30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项目名称: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设计团队:韩冬青、马晓东、顾震弘、孟媛/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UAL 城市建筑工作室
结构工程师:施明征、蒋剑峰
项目地点:江苏 镇江
占地面积:20280m2
建筑面积:6763m2( 地上6458m2,地下305m2
委托人:镇江市丹徒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方案阶段2008 年8—10月,施工图阶段2009 年4—9月
建成时间:2011年7月
摄影:耿涛
 
镇江丹徒区高新园区信息中心是一个在广大二三线城市随处可见的“典型性”项目——规模适中、资金有限、时间紧、施工技术不高,相对于那些在大城市获得政府重点关照有着充足资金支持的“非典型性”项目,该类项目对我国大量城市具有更强的示范和实践指导意义。
 
项目位于园区中南部,东临团结河,南侧与另一规划建设用地相邻,西临经十二路(丹徒段),北侧为滨河公共绿地,用地呈东西短南北长的梯形。用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场地内最大落差约4.65m。该建筑主要作为园区公共信息展示及管理办公,并为园区内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孵化空间。
 
作为高新园区的首座建筑,该楼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业主希望该建筑不仅仅为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办公场所,更重要的是作为展示开发区形象的样板,对招商引资和高新企业孵化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该项目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下四个目标:1. 充分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鼓励人群交往;2. 充分利用现状场地高差及河流景观等地形条件,建筑与场地环境有机结合,塑造高品质的整体环境;3. 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建筑节能和环境友好,达到或超过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以此引领园区绿色建筑新理念;4. 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形象,以便在提升园区自身辨识性的同时强化园区精神。针对以上四点完成了两个方案供业主选择:一个是通过成60°夹角的两个条形形成三角形体量;另一个是正方形体量,采用上下两个旋转15°的方形盒体叠合。三角形方案标志性较强,但内部空间的利用率相对不足,最后业主从实用出发,还是选定了正方形体量的方案深化实施。正方形方案的底层“水盒”为二层以上的“信息盒”形成一个与入口标高平齐的水面基底,既解决了场地的高差问题,又烘托出建筑主体的标志性。
 
早期方案基于体现高技术的原因,采用了玻璃幕墙的表皮形式。但在随后的方案深化过程中,这种高能耗、高成本的形式被否定了。信息中心不仅要有标志性的外观,同时也应是展示和试验低能耗、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技术产品的平台。通过对建筑各方向详尽的日照分析,最后确定了在北侧和南侧外墙设置固定垂直遮阳板,东侧设置活动的遮阳百叶门,西侧以实墙为主的方案,以适应不同时段下的采光、遮阳和观景要求,并形成变化丰富的立面效果,同时可以在保证最大限度实现遮阳的情况下将维护难度降到最低。遮阳板最初设想采用铝合金材料,但一方面铝合金属于高耗能材料,不符合环保理念;另一方面铝合金表面喷漆的耐久性难以保证。最后决定采用再生木(又称生态木)这种材料,这种材料在不失木材质感的同时又能耐受紫外线的照射而不褪色,同时具有多种规格和成品五金配件,简化了安装难度。
 
相对于上部主体,底层对外有较多的灰空间,外立面需要一种既能支持攀援植物攀爬同时又可实现半透明效果的材料。最初设想采用铝合金穿孔板,但根据以往工程的实践经验,这种材料的透明度并不高,远看效果和普通铝合金幕墙无异。后来又设想改为铁丝网,但这种材料过于纤细,自身刚度较低,处理平整难度大,更重要的是难以形成自身的块面。这时正值世博会汉堡馆的设计者Ingrid Spengler来UAL工作室访问,受到她的作品的启发,最终决定采用金属板网作为底层外立面的材料,这种材料不是简单的平面板材,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立体型材料,因此既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又不会丢失自身的色彩和质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与这套表皮系统相配合的是相应的开窗法和幕墙划分。在水平方向,建筑9m的柱网被等分为两个宽4.5m的单元,两侧为900mm的墙体,中间为2700mm的落地窗。垂直方向,层高和2400mm的高度分别设一条200mm厚的H形钢梁,以支撑遮阳板,2400mm的高度设定一方面是考虑东侧活动遮阳百叶门需要人工滑动,另一方面是再生木材料作为垂直遮阳板时的刚度限制。在南立面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就结合这一划分规则设置在梁下和窗间墙的位置。
 
由于建筑规模不大,层数较多,单层面积较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利用效率,在室内的平面划分中意图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因此将楼梯间厕所和新风机房都设置在西侧,东、南、北侧都可作为使用空间。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贯穿五层的中庭,加上屋顶水箱层总高度将近30m,这个中庭一方面为较大进深的建筑提供了自然采光,大大改善了建筑内的光照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这个中庭具有较大的高细比,可以形成明显的烟囱效应,在过渡季节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冬季关闭顶部的门窗则又可以利用阳光的温室效应吸收太阳辐射热量。通过CFD软件的模拟,中庭对改善过渡季节室内的风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除了被动式技术,建筑还适当采用了一些成熟的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板送风等。虽然这些技术在一些大城市已不算新鲜,但在二三线城市还是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由于场地标高既低于用地西侧的道路标高,又低于用地东侧泄洪河道的水面标高,解决场地的排水是景观设计的又一难题。景观设计在用地北侧安排了一片三角形湿地,作为暴雨时的天然蓄水池,设计中利用参数化设计工具计算了该地区暴雨量的情况,保证在最小坡度的情况下满足最大雨量的蓄水需要。场地结合现状下南北向高差3米的陡坎设计了一条步行坡道,将两个不同标高自然过渡,同时在挡土墙后隐藏安排了配电房和空调外机。地面采用与建筑立面相同的模数条形单元,材质分为花岗岩、再生木和绿化三种,通过改变不同材质的比例实现从贴近建筑的硬质地面向北侧软质地面的逐渐过渡。用地最北端配置了服务于信息中心的体育休闲活动场地。
 
该建筑的施工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资金不足长时间停工、业主方领导更换、暴雨季下游泄洪通道堵塞洪水倒灌进场地等诸多问题。由于工期拖延较长,施工各方的沟通也时常出现困难,工地上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设计人员需要迅速作出对策,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设计意图。所幸在业主方的支持下,项目最终的完成效果基本得到了保证。
 
项目的室内和景观设计是由建筑师提出主要设想后,业主方另行寻找单位深化设计并施工。为了强化水平向延伸的空间,室内的顶棚标高和划分以及室外的地面划分均采用具有长平行线条肌理的材质以实现这一设计意图。室内空间尽量避免采用装饰性构件,而是通过单一均质的素色块面来烘托现代科技建筑追求公开透明、简洁高效的空间氛围。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