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筑旅行 > 寻师问筑 >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字号+ 作者:monster 来源:未知 2017-02-23 10:03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村拓志1974年出生于东京,在东京明治大学接受建筑教育,后来进入隈研吾的事务所学习实务。 2002年,年仅28岁时成立NAP一级建筑师事务所。当年,中村拓志在隈研吾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时,事务所才十多个人,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在中国很有名气。隈研吾的建筑手法是利用当地的材料和人工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设计,中村先生深受影响,他既有隈研吾对材料的敏锐度,又善于让材料营造出可以唤起空间中的某种情绪。
 
中国深厚的文化基底同时也在影响着中村先生,他会阅读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他是一名喜欢交流互动的建筑师,时不时的会向大家提问,于是整场演说从一本《瓶史》讲起。
 
《瓶史》一部有关插花的书,你们知道吗?
 
《瓶史》是一本值得去品读的书籍,是一部关于插花的专著。它将插花拟人化,将花放置餐桌,放置卧室,人与花之间产生一种对话。揭示一种物质的精神性和生物的感知性之间的关系,非常有趣 。同理,建筑实际上也具有生命。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瓶史》中作者袁宏道插图
 
如果把建筑当作人来设计的话会怎样?
 
我把门球(门把手)比作人手,例如今天这个场馆的门球(铝制),因为今天气温低,当你握住它的时候会感到冰冷。这正如我们与人握手时,可以感受到他的过去即历史。所以看一个建筑时,应注意细节,从门球看出这栋建筑是热情接待我们还是拒绝我们,细节的设计可以看出建筑师的意图。
 
《恋爱中的建筑》这本书,我在写的时候把建筑拟人化,我想与这些共生体建立起如同恋爱般的关系,我想带着爱意去注视、去思念、去触摸建筑。以这样的心情来撰写。交流是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行为举止等,从注意小小的变化开始,建筑也遵循此道。我的另一本书《微观的设计论》将图、形式、思想等形式化且语言化,形成容易感知的知识,以这样一种微观的设计方法,去观察物质和自然的变化以及人身体的行为。发现建筑的价值是从身边产生一种宜人的气氛,是一本凝视微观世界的书。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微观的设计论》&《恋爱中的建筑》
 
“行为的建筑”
 
关于“行为的建筑”在座的中国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也许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的居民也可能不太能理解。“行为的建筑”不是单纯的设计一个地标性建筑,而是以某种行为产生连锁反应与建筑共同形成一个场景。日本人日常话语不多,时常用行为沟通交流。例如,鞠躬这一行为,你向对方鞠躬,对方以鞠躬回应,形成连锁反应。鞠躬表达崇敬,没有敌意。一来一往之间形成一种场景。再以膜拜佛像为例,人们会围绕佛像诵经,将方向包围产生一种立体感,是建筑造就了这种整体感。建筑在这一系列的行为场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造就了整体感,营造了氛围。
 
世界是多元多文化的,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但是当大家做了同一件事,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例如在互联网环境中,类似于脸书、推特、微博这样的社交软件。当某个人发出一条信息后被点赞或者转发,形成了一种社会效应。我会想将这种有趣的现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中村拓志
 
日本的茶室,一般都将入口设计的很小(这种小门称为Nijiriguchiにじり口),标准的尺寸是65cm高,60cm宽。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小,大家是否了解原因?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日本茶室
 
当人进入茶室时,需要屈体,以鞠躬一样的姿态进入,以示谦卑以及对主人的尊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武士带刀入内(武士刀与刀的碰撞必然会引发冲突)又或是一种仪式。茶室内双方不分敌我,以一种中立的姿态交谈。通常武士表现出来都是威武的一面,在进入茶室门口的一刻摆脱社会属性,还原自我。这样的设计无论是从实用上和仪式性上都能够维持茶室独立,和平的气氛,使人静心品茶,体会个中滋味。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日本茶室
 
因为茶室的入口很小,从室内环境到室内环境的过程,会使人有一种“柳暗花明”的开阔感。其实最早日本的茶文化是受到中国的影响,直到后来茶室的出现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狭小幽暗的空间,营造出幽闭雅寂的气氛,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们会更专注于茶与茶杯中的细节。同样,延伸到欣赏建筑的问题,不该只是远距离观察,而是要走进去看。用怎样的手法去表现立体感的建筑,这就是我的建筑思想。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日本茶室
 
京都园林中的“跳石”有各式各样的布置方式,在走的过程中,是怎样的行为?遇到很小的“跳石”人会自然而然的向下看,因此在日本庭院的设计里面,设计者如果不想让人关注周围环境,会设置小跳石并在附近种植各种花草,这样当你低头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被花草吸引。如果在对面有美丽的风景,下面的跳石就做的很大,使大家大胆的走,关注远处的风景。
 
还有一些园林设有s形的路径,不同的人行走在相同的路径上,感受同一种节奏,欣赏同一样的景色,最后产生相似的想法,建筑就有这样的力量。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跳石
 
我设计的丝带教堂「Ribbon Chapel」就是运用到这一手法。丝带教堂是一个可以举行婚礼的礼拜堂。原本两个不相干的人,通过一场仪式结合在一起未来共度一生,如何表达这种气氛呢?教堂呈现一种双螺旋形式,由两个不同起点的阶梯交错螺旋上升,最终在顶部交汇,象征着新人新婚夫妇经过不同的人生旅途后,经过很多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在了一起,这很像婚礼中的红地毯。我是通过160m长的道路象征着婚前的人生,迈出的每一步都包涵了不同的人生意义。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螺旋阶梯
 
随着向上行走视线中的事物也逐渐变化,经历海洋、高山、天空、海岛,一步一景在建筑中体验,直至顶部最终在亲属的见证下完成仪式。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一步一景
双螺旋楼梯的设计意义不仅是表达新婚夫妻不同人生。在结构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螺旋楼梯单独是不稳定的,两个螺旋楼梯能互相承受作用力。以拟人方式表达,正如一人是孤助无力的,两个人在一起才更加稳定。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图中的人物正是中村先生与他的妻子,两人就是再这里完婚的,中村先生也说,这是为妻子而设计的。炒鸡浪漫!
 
我设计的建筑都是通过分析人的行为而建成的。丝带教堂是先考虑人的行走路径,然后考虑结构的问题。建筑不是单纯的大盒子。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丝带教堂手稿
 
中村先生的演说是循序渐进的,丰富的语言描述,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呈现在眼前,极具带入性。整场交流长达三小时,更多谈的是“感受”而非技法。中村先生的建筑作品创作中往往会融入人类身体及其行为的元素,可以是肢体语言,形态语言亦或思维语言。下篇小编将结合实际案例一一道来。
 
 
 
现场提问环节,先睹为快。☟☟☟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Q1:您的建筑有很多对于墙的关注,对于人和墙的关注是不是有自己的隐喻在里面?
上下看的行为不是很习惯,一般墙和柱子很容易产生“对话”,所以对墙和柱子有很多的关注。比如说在《恋爱中的建筑》这本书提到House SH的墙壁,那个曲线,人坐在里面就像在妈妈腹中,把墙壁的感觉体现出来。
 
Q2:玻璃屋「Optical Glass House」这个项目我认为是很东方的,充满禅意,是极具想像力的空间,请问中村先生为什么突然换了一种很东方的方式去表达?
有时候变化的风格我也不知道对错。我认为是需要根据地域情况,周围环境的情况,综合判定采取什么样子的设计手法。我的设计没有一贯性,但是这就是建筑设计,这是我的建筑哲学。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Q3:我们中国的学生的设计概念很容易丢失,请问中村先生建筑专业的学生要怎样学好建筑的设计,注重哪些方面的素质培养?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完全靠理念,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如果仅靠照片或录像素材来设计,看电影就可以了。建筑是什么?建筑是我们要用身体在建筑中行走,体验。不一定要去多么经典的建筑项目里,有时候在家也能体验建筑。简单的一个门,就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门有两种,一种拉门,一种推门。面对这两种门时我们心理的感受是不同的。推门的时候身体会主动的站出去,拉门的时候身体本能的绕开,两种不同的动作表达出截然不同心理。推门代表此时的空间是在欢迎我进去。拉门的过程中人会停顿,会思考我到底该不该进去,产生这样一种心情。如果平时留意每一个小举动所产生的心理变化,那么设计出一个具有情感的空间其实并不难。
 
Q4:民族性和全球化的问题,如何在设计中表达民族性的问题?
人的行为,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在佛像周围绕行诵经,曲线凹入的墙壁表意于母亲的腹中等等,这些具有表达人的情感的行为实际上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存在。另外一方面,日本人有着自己独有的行为,把日本人独有的这种本能行为运用在设计中时就能表达日本的建筑性了,所以中国的设计师也可以发现自己国家的人的本能行为,然后对此进行研究,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中村拓志:行为的建筑
 
编辑 / Monster
以上内容整理自中村拓志交流会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