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热点 >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字号+ 作者:archiworld 来源:未知 2019-03-19 14:58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杂合情境——北京K11概念方案

Hybrid Scenarios: Beijing K11 Conceptual proposal

by Crossboundaries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董灏与蓝冰可

·  关于Crossboundaries· 

 

Crossboundaries合伙人董灏和蓝冰可(Binke Lenhardt)毕业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并在纽约有多年工作经验。随后来到中国并定居北京,同时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2005年,以国际伙伴关系创立Crossboundaries。代表项目包括北大附中本校及朝阳未来学校,爱慕时尚工厂,北京正通宝马博物馆,索易儿童成长中心等。项目多见于国内外一流媒体,并屡获国际重要奖项。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早在2011年,K11就曾委托Crossboundaries基于“体验式商业”这个当年十分新锐、如今正在成为趋势的理念,设计北京K11的概念方案,研究如何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品牌重心,有机结合到一个商业空间里。由于工作仅限于前期概念阶段,尚未涉及立面、平面等细节,在此我们仅分享一些阶段性成果及心得体会。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给崇文一点想象 

OLD COMMERCIAL AREA UPGRADING

 

2018年10月,北京老牌商圈崇文门,迎来了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的商业综合体“摩方M-cube”。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崇文门板块发展起步以来,在新世界百货、国瑞购物中心和搜秀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多年后,首次有商业新军的加入。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崇文商圈老牌零售——新世界百货

 

崇文门商圈最大的特征,是坐拥周边众多高密度的居民社区。在提供稳定客流的同时,它们也限定了该商圈偏向本地中端消费的定位。而“摩方”宣称要“打造崇文门商圈首个全时尚潮流地标”,或将推动此片区的潮流化转型。 

 

无独有偶,在推动崇文商圈升级的进程中,与新世界百货同属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高端零售新生代K11也早在此地布局,力争为这个传统商圈带来充满想象力的改变。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借力在地性

SPACIAL & CULTURAL LOCALIZATION

 

在北京老城区植入时尚零售业,听起来本就颇具反差;在城市规划层面,也要面对更严苛的约束。K11的场地位于崇文门外大街与广渠门内大街交叉口的东北角,临近整个崇文商圈的南缘,探入老北京南城腹地,与天坛隔街相望。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要求,建筑高度须控制在45米内,并要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为使这栋现代高层建筑更好地融入老城街区、化解割裂感,我们通过一些手法,将其处理为一处“垂直城市景观”(lifted urban landscape),自下而上梳理出空间的三个层次,以满足K11“根植与再造当地文化环境”的核心诉求。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建筑外观白天渲染图©Crossboundaries)

 

 

手法一:以坡面扎根街区 ,接壤社会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我们在建筑与街区连缀的低层区域,抬升起大片缓坡,一直延展至楼体对侧的二楼高度,使整栋建筑就像从本地“长出”的一样。人们无需进入建筑内部,就可沿这条露天斜坡,直接上达尽头的公共观景平台。

 

这样一来,街道生活同往来人流就被自然而然引导至建筑近前。斜坡传递出开放、邀请的姿态,模糊了项目同社区间的分隔界线,丰富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

 

 

手法二: “四合院天井”变奏曲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天井观景台 ©Crossboundaries)

 

在斜坡上方、向下微倾的高层结构正中,我们打开了一个两端贯通的通廊,仿照老北京四合院中央的天井,使更多自然光能通过它洒向入口广场,也化解了上方建筑体量过大带来的压迫感。而在建筑内部,这处通廊的底部也是一个可供访客俯瞰街面的室内观景平台,与下方街道及广场上的公共生活形成近距离的内外对视。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手法三:以周边景观构建文化语境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在更大范围内,我们用“借景”手法强化了项目自身同周边主要城市文化地标的关联:直线距离仅1.25公里之外的天坛祈年殿,成为“天人合一”主题的楼顶平台的核心景观;而一座新近经考证确认的曹雪芹早期故居,更同项目近在咫尺,二楼的观景平台就是俯瞰故居全貌的绝佳地点。 

 

我们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观景设施布局,创造新的公共文化事件。当公众逐渐开始自发地去体验、观景,项目也就成功置身于本地文化生活的语境中了。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体验式商业2.0:“情境”的再造

BUILDING SCENARIOS OUT OF PROGRAMS

 

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设计所谓“地标建筑”,更要基于K11的品牌核心价值,使艺术、人文和亲近自然的体验,与消费产生极为密切的互动。这是K11有别于其他商业空间的突出特征。

 

经同甲方经营团队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空间“杂合”的概念方案,在内部空间形态和业态布局上,都迥异于传统商业中心: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杂合”/hybridization ©Crossboundaries)

 

首先,在功能类型上,艺术、文化类“非零售空间”占比显著。在2万多平米的总建筑面积中,我们将一多半面积分配给了展览空间、演艺中心、驻场艺术家工作室、录音棚、图书馆、报告厅、黑光小剧场和露天阶梯剧场等——其中既包括营利的、也包含大量公共性空间;还布置了丰富的室内景观、垂直绿化、露台种植和空中花园,将绿色贯穿访客的参观路径;而购物、餐饮等传统功能的空间占比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在空间布局上,我们打破按功能分楼层的传统,基于空间下、中、上三层次的不同调性,将各类功能或业态跨界混搭,形成以若干“情境”组团构成的多元复合空间。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例如从斜坡脚下到二层露台周边,公共生活氛围浓厚,店铺餐饮集中,形成了最市井化的休闲购物“情境”

 

而中层集中的画廊、手工艺展示和体验区、各类剧场、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以及咖啡馆与茶馆,共同构成引人入胜的文艺欣赏“情境”

 

大量驻场艺术家工作室,同剧场、画廊、手工艺展示区及专业录音棚等,又可形成艺术产业与公众参与间产生共振的艺术区“情境”;

 

而容纳了露天阶梯剧场、咖啡吧和会员活动专区的楼顶花园,又与服装精品店及高档餐厅直接连通,加之优美的园林环境和天坛祈年殿景观,形成侧重奢华享受的“情境”。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黑光剧场及其下的公共艺术空间©Crossboundaries)

 

制造“情境”,就是使其中每个单独功能项,都能与毗邻的差异化项目形成“共振”,从而使访客的综合体验得以丰富和优化。若从曹公的《红楼梦》展开联想,发生于“大观园”中的大量经典片段提示我们,传统中国人喜爱的休闲生活恰恰正是如此——宴饮中不乏游戏,诗会上亦可小酌……在同一时空内重叠发生的多维趣味,才是我们心目中的人间至乐。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层面的切实考量,该项目也格外需要空间的集约利用。客户在合作伊始就提出,希望有“简单的外形,高效的内部”,因为这处场地的建筑控制规模仅有2.2万平米左右;相比之下,同区域内的新世界百货总建筑面积达11多万平,甚至走“小而精”路线的“摩方”也有约4万平米。在不大的建筑规模内如何“塞”入艺术、文化、公共空间等更丰富的“馅料”,还能实现商业回报最大化,就成为很现实的考量。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Crossboundaries)

 

我们在平面布局上做了大量尝试,可确信在空间“杂合”的前提下,用化整为零、功能重叠等手法,能显著提高艺术人文类区域及通道等畸零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为商业功能及其他各种创新空间释放出更多余量。如此就能在同等建筑面积条件下容纳更多目标功能,实现高效。

 

其实在今天,越来越多新的商业综合体都开始注重功能的巧妙排布。如果说,在传统商场的高楼层加入影院、健身、亲子等体验项目,还属于“1+1=2”般简单相加式的“体验式商业1.0”;我们在北京K11项目中探索的、由各种“情境”有机组成的“文艺+商业杂合体”,或许就可算“体验式商业2.0”吧。我们也欣喜地见到,这些八年前收获的工作心得,与如今正在成为主流的理念不谋而合。

 

北京传统商圈新地标K11商业艺术集合体 | 打造未来商场2.0

(建筑外景渲染图©Crossboundaries)

 

随着巨型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的迅猛崛起,今天人们的购物方式已极度多样化。未来的消费者将更愿为实体零售场所的环境服务、感官体验和心理认同买单。于是,尽管为街区加入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内部容纳丰富的公共文艺设施。看似都和商业核心诉求无关;但正是这些更具亲和力的环节,能带来更高人气和更精准的客流,从而反哺商业。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d0794a5taa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